【「清醒夢」,原來是一種技能。】
在冬日下午,看了《午睡》舞台劇的網上直播。今天晚上,最後一場:7:45PM。
故事發生於1984年,時代、時空、事件都與此時此刻相異,人的處境,當然也截然不同;劇本中,人物的思考、話語,卻微妙地扣連了身處當下的感受。人對於理想與現實的期待落差,逼不得已轉換思考模式,以適應大時代的變遷,猶如輪迴。
劇中有一幕,阿圖(黃衍仁 飾)說起與電影《Nostalgia》的 Connection,阿曦(劉俊謙 飾)覺得「鄉愁」並不足以翻譯詮釋 Nostalgia 的意思,然後阿花(蔡思韵 飾)淡然吐出四個字:「莫失莫忘」。並不是單純的懷念、惦記某時某地某些事物,是夾雜著一種渴望 Return 的情緒。但那種嚮往一些什麼的慾望,正是在明知道不能「返回」的處境下,才產生的。
那些曾經實在發生的場景,變得虛幻,不能重塑,只存在於記憶中,甚至可能會隨時間,被改變定義、消失。「莫失莫忘」,更像是一個叮囑,一個腦內行動,因為 No Return,所以得對所經歷的一切,作出一個不輕易遺忘的 Commitment。
從前,並沒有對「清醒夢」有這樣的解讀,但在《午睡》中,獲知了「清醒夢」,原來是一種技能。如何有意識地知道在做夢,也選擇繼續做夢,好像是一項,於亂世中需要學習的特殊技能。
必需要感謝團隊,堅持精準嚴謹地執行「直播」,而不是錄播;
文本的力量,演員的流暢演出,能量、情緒,即使隔著屏幕,也完全沒有流失,因為是「現場」,是「同步發放與接收」,當中如何與觀眾溝通的判斷,是團隊對於詮釋作品的追求,以及對直播觀眾感受的考量。有一部分的情緒,是來自在這個艱難時刻,團隊對觀眾的珍視。
八十年代電影夢、創作者與社會的關係、淘汰與進化,還有很多不想劇透的隱喻,訊息量與情緒爆炸,還沒有疏理好,周怡經理的訊息就來了;坦言,本來處於混沌平靜的工作模式中,因為這個觀影體驗,情緒排山倒海襲來,要怎麼消化,要怎麼疏理感受,一時三刻,廢柴如我,搞唔掂。
作為觀眾,還是很想表達這亂七八糟炒埋一碟的感受。
2021年,疫情仍然肆虐,世界明明癱瘓又繼續運行,人們對於崩壞崩塌的速度,邏輯癲倒的地步,進化到,毫不驚訝。
願在迷霧中,保持意識。
《午睡》舞台劇
導演 / 文本:陳炳釗
演出:梁天尺、劉俊謙、蔡思韵、黃衍仁、李頊珩、趙鷺燕、吳景隆
今天晚上,最後一場:7:45PM
購票看:https://www.onandon.org.hk/wakingdreamsin1984
網上場刊:https://bit.ly/38yLAS1